流行性腮腺炎易致睾丸炎

来源: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    更新时间:2012-06-06    阅读量: 在线提问

  流行性腮腺炎易致睾丸炎

  流行性腮腺炎,俗称“痄腮”、“流腮”,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,多见于4-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,亦可见于成人,好发于冬、春季,在学校、托儿所、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,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,成为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。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,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,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、神经系统及肝、肾、心脏、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。除腮腺肿痛外,还可引起脑膜脑炎、睾丸炎、胰腺炎、卵巢炎等症状。

  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,腺体呈肿胀发红,有渗出物,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,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,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,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,腺上皮水肿、坏死,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,腮腺四周显著水肿,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,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,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。

  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,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,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,唾液潴留而感胀痛,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液循环,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,并从尿中排出。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也分泌淀粉酶,受累时也可影响血和尿中的淀粉酶含量。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,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,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,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,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。胰腺呈充血、水肿,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。

  急性非特异性睾丸炎

  急性非特异性睾丸炎多发生在尿道炎、膀胱炎、前列腺炎、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及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。感染经淋巴或输精管扩散至附睾引起附睾睾丸炎,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、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等。细菌可经血行播散到睾丸,引起单纯的睾丸炎。但睾丸血运丰富,对感染有较强的抵抗力,故这种情况较少见。

  慢性非特异性睾丸

  慢性睾丸炎多由非特异性急性睾丸炎治疗不有效所致。也可因霉菌、螺旋体、寄生虫感染造成。

  急性腮腺炎性睾丸炎

  流行性腮腺炎是*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,约20%腮腺炎患者并发睾丸炎。多见于青春期后期。肉眼可见睾丸高度肿大并呈紫蓝色。切开睾丸时,由于间质的反应和水肿,睾丸不管不能挤出,组织学观察见水肿与血管扩张,大量炎细胞浸润,生精小管有不同程度的变性。在睾丸炎愈合时,睾丸变小、质软。生精小管有严重萎缩,但保存睾丸间质细胞,故睾酮的分泌不受影响。

  睾丸炎一般在腮腺炎发生后3~4d出现,阴囊呈红斑与水肿,一侧或双侧睾丸增大并有高度压痛,偶可见鞘膜积液。一般可查到腮腺炎病灶,经对症治疗10d左右,睾丸肿胀消退,约1/3~1/2病人于发病后1~2月时,可观察到睾丸萎缩。一般单侧睾丸受累不影响生育。据统计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睾丸炎约有30%病人的精子发生不可逆的破坏,受累睾丸高度萎缩,如双侧感染,睾丸可萎缩,引起精子生成障碍不育症,但雄激素功能一般是正常的。

  疾病预防

  1. 流行性腮腺炎是可以预防的。通常的措施如下:(1) 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,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*有效的方法,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,1.5岁接种一针,6岁接种一针。15岁以下儿童均可接种。目前有麻腮疫苗、麻风腮疫苗。 (2)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,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;出门时,应戴口罩,尤其在公交车上;(3)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,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,应及时到温州治疗男性不育医院就诊,有利于早期诊治;(4)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做到“四勤一多”:勤洗手、勤通风、勤晒衣被、勤锻炼身体、多喝水。

  2. 腮腺炎的传染性仅次于麻疹和水痘,常在幼儿人托、新生人学、新兵人伍时爆发流行。中国的腮腺炎发病主要集中在4-15岁人群,占总病例数的80%以上,爆发占公共卫生事件的20%左右。所以目前预防腮腺炎应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。

  3. 暴发区预防措施:在暴发地区进行疫苗应急接种是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措施,应急接种可根据发病情况、接种率调查、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。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及防治知识培训工作,强化疫情报告意识,做到早报告、早隔离、早处理。对病人要隔离至症状、体征消失或发病后10天,对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,对集体儿童机构应留验3周,对疑似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。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工作,普及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。

医生团队